回忆往事:发展文化产业势在必行

——关于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文化产业”的概念在国家“十五”规划纲要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又有深刻阐述。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已越来越多地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为落实省委建设边疆文化大省和市十次党代会建设“三江文化名城”的战略要求,了解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市政协主席韩树礼、副主席赵桂英和秘书长牛福带领部分市政协委员就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各职能部门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致力于文化与经济的联姻,注重文化与旅游的联合开发,我市的文化产业已经进入了起步探索、培育发展的阶段,据统计,2003年全市文化产业经营收入(全口径)近5亿元,占全市GDP(200.8亿)的2.5%。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我市的经济发展、安置就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主要表现是:
       1、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文化产业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的文化产业由小到大、由自发到比较自觉,初步形成了印刷、文化娱乐、旅游、出版物销售、艺术培训、有线电视、广告经营等七大文化产业体系,共3000多户。据初步统计,2003年我市文化产业经营收入为:印刷业160户、17500万元,文化娱乐业1000户、7134万元,书刊音像业386户、6958万元,旅游业50余户、4500万元,信息服务业605户、4000万元,广播电视业3000万元,广告经营业87户、2111万元,出版业12户、1490万元,文化艺术业515户、1243万元,其它各类约2000万元。文化产业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呈上升趋势。如,广播电视业近年来技术水平和技术装备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善、配套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出覆盖系统,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出版物批发零售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建成了经营总面积2000多平方米,年销售额1100万元,年缴纳税费7万多元的我省东部最大的规范化书刊音像市场。
       2、适应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基本需求
       我市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主旋律和多样化的统一,文化设施建设、文化艺术创作和旅游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我市现有8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艺创作机构,7个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673675册,7个博物馆(含文馆所)馆藏3593件文物,12个群众艺术馆(含文化馆),两所艺术学校(院)。我市共有《佳木斯日报》、《三江晚报》、《佳木斯广播电视报》、《青少年书法报》4报和文艺刊物《东北风》。先后推出了话剧《托起明天的太阳》、广播剧《七彩云环》、小品《节日愉快》等一批精品力作。特别是第十三届“三江国际旅游节”的成功举办,进一步促进了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使文化旅游成为时尚。 
       3、拓宽了就业和再就业的渠道
       文化产业的发展拓宽了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全市文化产业吸纳安置从业人员近2万人。其中从事文化娱乐业的5500多人,艺术培训业1870余人,印刷业800余人。特别是随着我市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一大批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在旅游景点、景区从事娱乐业、餐饮业、运输业的下岗职工已达5000多人。在文化娱乐业中仅网吧一项安置下岗人员1100余人。
       4、逐步成为投资热点和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文化产业对传统经济乃至整个经济起着明显的优化、改造和拉动作用,因其前景广阔已经成为投资的热点。据统计,去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80万人次,回笼人民币3.5亿元,其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已初步显现出来。汤原县委把旅游业与米业、纸业、奶业并称为“四业”强县,今年全县开发旅游项目6个,投资规模达1000多万元,目前已有4个项目实现了当年投资、当年收益。市广电局筹划开展数字电视业务,如果发展到10万户,预计年营业额可达6000万元。市体委拟筹资5000万元建设我市最大的健身娱乐城。一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家也将目光投向文化领域,如佳木斯劝业印务有限公司投资92万元,将原银都影院改建为豪华多功能影厅,不仅为我市的电影业保留了场所,也给经营者带来了较好的效益。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的文化产业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总的来说,仍处于起点较低、规模较小、数量较少、发展不平衡的起步阶段。存在着“有产品,缺少流通;有产业,缺少规模;有数量,缺少效益;有资源,缺少整合”的问题,主要表现有:
       1、思想观念还不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没有把文化产业与经济产业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展观还没有树立起来。有的部门和领导对文化产业的概念模糊,认为文化无非是唱唱跳跳、玩玩乐乐的福利性消费行业,发展文化产业是文化和旅游部门的事,大文化的观念不强。存在着事业观念强,产业观念弱;重宣传教育职能,轻繁荣发展职能;习惯严管严罚,缺乏服务引导等现象。把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对立起来的观念,压抑了文化产品走向市场、参与竞争的生机和活力。
       2、缺乏总体规划和系统推进。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刚刚开始破题,在宏观管理上没有统一的协调管理部门,没有一个全市的文化产业统一发展规划,也没有一个文化产业全口径的统一指标体系,更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指导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产业发展思路不够清晰,布局不尽合理,责任措施还不到位,打造精品和包装宣传不够,协调统筹缺乏力度。还处于部门分割、条块分割、资源分割、业务交错的自然发展状态。一些文化产业如展览业、文博业、艺术品等门类在我市还没有形成产业,有的甚至是空白。
        3、投入严重不足。由于我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投入有限,文化产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科技创新能力比较脆弱。在开发文化产业项目方面缺少必要的组织和投入,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多局限于较小的文化娱乐场所,全市还没有一个够规模的文化产业集团。文化市场的投融资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对文化产业的招商引资缺乏优惠政策和配套服务,致使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后劲不足。文化资源缺乏整合,闲置浪费的现象也比较突出。
       4、体制机制创新不够。公有文化单位多数包袱沉重,改革举步维艰,仍属计划经济模式,游离于市场体制之外。文化领域相当多的人员还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观念,等、靠、要的思想束缚了开拓创新精神。体制和机制的弊端带来了创新不够、竞争乏力、人才外流等一系列问题。民营文化产业多数规模较小,并经常处于被治理整顿的位置,而且科技含量普遍不高,再加上缺乏龙头牵引、小家小户各自为战的分散经营,很难形成竞争优势。
       上述问题交织在一起,影响了我市文化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如何立足于本地的实际,发挥自身优势,把我市的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是摆在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三、对策建议
       调查组感到,在“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进程中,我市发展文化产业正当其时,优势明显:有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有较丰厚的自然、人文资源,有比较好的文化事业工作基础,有一批具有北疆特色的各类文化专业人才。因此,我们必须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主动适应并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并在发展中坚持文化与经济、政治发展相协调的原则,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一致的原则,坚持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统一原则,坚持发展特色文化产品与满足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原则。针对调查中所反映出的问题,提出建议如下: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级领导和干部群众对发展文化产业重要性的认识:
       一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体现。文化产业是先进文化的物质载体和重要支撑,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文化力可以转化为经济力、生产力,所以既是文化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
       二是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在全面建小康的新的发展阶段,发展文化产业,可以有效地解决现阶段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之间的矛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必然选择。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鉴于我市经济状况,发展投资少、见效快、利润高、低污染的文化产业,更是明智之举。四是建设“三江文化名城”的客观要求。建设“三江文化名城”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深度开发特色文化资源,强势打造文化精品,要求我们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要加强领导,做到“四纳入”,即将文化产业的发展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工作议事日程,纳入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责任制考核,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内容。建议设立市文化产业协调领导小组,由市委分管意识形态的书记牵头,分管文教、旅游等工作的政府领导各负其责,市委宣传部为牵头部门,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形成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合力。
       2、科学定位、统筹规划。 要根据我市资源特点、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明确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思路和主攻方向:即整合文化资源,把握特色优势,以旅游和文化娱乐两业为突破口,逐步形成以传媒、旅游、文艺演出、文化娱乐和网络信息为重点的文化产业群,把我市建成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边疆文化大市和“三江文化名城”。 建议召开包括佳木斯籍在内的名人、专家、学者参加的研讨会,深入研究、科学论证,制定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规划中,应明确主攻方向、发展重点、阶段目标和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产业增长速度。应做到统筹经济文化发展,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统筹事业产业发展,使文化产业在我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重要作用。
       3、制定政策、加大投入。要制定和出台综合性的产业政策和配套措施。坚持“两手抓、两为主”,即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以社会筹资投入为主;一手抓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要积极推进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要把重点文化项目的投融资纳入政府综合经济部门的计划,纳入向上争取支持的项目目录。要建立政府文化产业发展鼓励基金,支持具有示范性、导向性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要加大基础设施和宣传推介方面的投入。要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带动、公开招标、拍卖冠名权等形式引导金融资金和民间资本参与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
       4、突出重点、打造精品。文化产业是个宏观概念,它的微观基础是企业,发展文化产业首先是重塑市场主体,要把引进、培植和壮大文化企业放在突出位置来抓。要大力开发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市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项目,大力开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和表现历史文化内容的文化产品,大力扶持明星企业、龙头企业和加盟连锁经营。要推动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结合,采用高科技手段整合与提升各类文化资源,通过打造文化名人、文化名企、文化名牌、文化名作,使“三江文化名城”的内涵更丰富,支撑更有力。 
       5、创新机制、激发活力。要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企事分开的原则,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注意克服两种倾向:一是削弱政府对于文化的责任,主张文化建设全面彻底走向市场化、产业化;另一种是担忧一旦提倡发展文化产业,财政就会断奶,于是就竭力维持计划体制下的发展模式,拖延面向市场的体制创新和改革。要加大开放力度,鼓励企业间实施跨区域、跨行业的扩张,鼓励企业间强强联手,优势互补。要注重文化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建立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开辟引进优秀人才的“绿色通道”。
       6、完善管理、营造环境。要明确划分政府主管部门的行政权限、管理职能,要从主要是办文化转向管文化,从主要是管直属单位转向面向全社会,从主要是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从主要是行政管理转向依法管理,要建设好公益性文化阵地,管理好经营性文化阵地,向社会开放企事业文化阵地。要建立公开、透明、非歧视的文化市场准入制度,营造公平、公正、自由竞争的文化产业生态环境,通过组建行业协会加强对文化产业的自我管理。要加大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规划管理的力度,治理破坏性开发、超容量开发。要通过举办“三江国际旅游节”等文化活动营造文化氛围,引导文化消费,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消费意识。使我市的文化产业力争在较短的时期内能有长足的发展,真正建设成为朝阳产业、强势产业、支柱产业。(市政协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查组 二○○四年九月)

评论
热度(2)
© 政协32年|Powered by LOFTER